□周奇伟

平海湾畔的平海角上,有一座平海天后宫。天后宫殿前左侧有一井,状若石龟,八卦为背,石碑为尾,碑上刻有两个遒劲大字--“师泉”。龟背中央是井口,井约十米深,由108块石条砌筑而成。据乡人说,此井水深一米上下,井水“做饭隔夜不馊,泡茶甘而微咸”,且无论涝旱,不盈不竭,四季如一。在天后宫内同侧,巍然屹立着一块石碑,此碑为此井而立,题为“师泉井记”,作文者系清朝平台名将施琅,碑文字迹依稀可见“今上御极之二十一载,壬戌孟冬,予以奉命统率舟师,徂征台湾。貔虎之校,犀甲之士,简阅而从者,三万有余。众驻集平海之澳,俟长风,破巨浪,以靖扫鲛窟”翻查史料得知,公元1681年(康熙二十年)七月,康熙帝下诏,谕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原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改任陆路提督,令施琅即赴前线操练水师,待机进攻台湾。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十一月起施琅率领3万水兵在福建平海练兵。在《靖海纪事.舟师北上疏》中,施琅提到:“太子少保、提督福建水师总兵官、右都督、伯、臣施琅谨题。为恭报舟师北上平海、俟风进发事:窃惟臣以谫劣庸材,谬荷圣明特知任用”,现“臣舟师北上,于十一月初三日抵兴化平海卫澳,因带领舟师,不敢擅离抵省,随咨移督抚二臣,订约会议剿抚事宜此番拟在平海开洋,船只乃系坐子向午,顺风坐浪,直抵澎湖,占据上风上流,为制胜之要着也。”此即以上碑文所述情境。但是,适逢大旱,“爰际天时亢,泉流殚竭”。《莆田府志》也载:“康熙二十年(1681年)春、夏,大旱,万井泉竭,四野地荒。”又兼清朝施行迁界禁海之人祸。清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八月诏谕户部:“福建濒海地区,逼近海岛,郑氏时有侵犯,致民不宁守。冬十月遣满员前往设界督迁,凡有官兵民等,违禁出界盖房居屋耕种田地者,但以通敌处斩,务使片板不许下水,粒货不许越疆。”在莆田县,“着附海居民搬入离城二十里内居住,二十里外筑土墙为界,寸板不许下海,界外不许闲行,出界以违旨立杀。武兵不时巡界。间有越界,一遇巡兵,登时斩首”。(陈鸿撰《国朝莆变小乘》)“禁海迁界”不仅造成百姓流离失所,也给福建沿海地区曾经发达的耕渔业以沉重打击。余在《莆变纪事》记录道:“(边海界外)燔其舍宅,夷其坛宇,荒其土地,弃数百里膏腴之地,荡为瓯脱”。起初,近界十余里及大度通平海、莆禧一带,“‘房屋尽毁,足迹如扫’;东沙(今属灵川)、尾莲塘等远界地区,原塞未隳,居民复集其中。后京师派员巡界,勒令尽迁,乡民负塞拒命,乃督兵攻下,系累男妇入城。播迁之后,又大起民夫出界毁屋撤墙,又令巡界兵割清,使寸草不留于地,‘至是一望荒芜矣!’”文中所谓“平澳故迁徙之壤,介在海陬,昔之井廛,尽成湮废。”如此,大军取水艰难就在情理之中了--“军中取汲之道,遥遥难致。”“始得一井于天妃庙之前”,平海天妃庙,创建于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是第一座妈祖分灵宫庙,世界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宫殿式原构妈祖行宫。“距海不盈数十武,渍卤浸润,厥味咸苦。”古字“武”有“半步”之意,“数十武”也就几十来步,如今平海天后宫的位置恰如其述。但是这井水时断时续,难堪大用:“其始未达深源,其流亦复易罄。询诸土人,咸称是井曩仅可供百家之需,至隆冬泽愆之涸,用益不赡。”在《施琅遗事》中记载“公讳琅,字尊侯,琢公其号,闽之晋江人也将诞,母太夫人洪梦鼓乐从天神迎宝镜来,授母曰:‘室小,请置诸祠堂。’觉而生公。少倜傥,不类恒儿,荐绅庄公际昌一见大异。里有神宇,曰定光庵,公垂髫赴塾,每诣神稽首,见神随之拜起,知者咸异焉。”这位“见神即拜”的施大将军此时虔诚而祷,“殚抒诚愫,祈吁神聪。”拜祷之余,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不崇朝而泉流斯溢,味转甘和。绠汲挹取之声,昼夜靡间,涌滋溉,略不显其亏盈之迹。凡三万之众,咸资饮沃,而无呼癸之虑焉。”施琅由此而阐发道,若非冥冥之中神灵护佑大军,则绝然不会有此等奇事发生:“自非灵光幽赞,佐佑戎师,歼殄妖氛,翼卫王室,未有弘阐嘉祥,湛泽汪秽,若斯之渥者也。因镌石纪异,名曰‘师泉’,昭神贶也。”这就是“涌泉济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