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剧作家魏明伦。资料图片
“没有白活的人,值得研究的鬼。”这是魏明伦生前自写的墓志铭。
5月28日8时40分,著名剧作家、杂文家、辞赋家魏明伦因病在成都逝世,享年83岁。
魏明伦曾谈起自己的“三独精神”:“独立思考、独家发现、独特表达,以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和文化活动来回馈社会。”而在《我的两个职业》一文中,他写下了著名的“以国家兴亡为胸中雷电,以苍生疾苦为笔底波涛”,以此作为一生为人为文的准则。
魏明伦已捐献眼角膜此前在病床上仍忙创作
魏明伦家中客厅设置的灵堂上,其书法家好友李文彬书写的挽联“没有白活的人,值得研究的鬼”挂于画像两侧。
“刚刚在华西医院,签署了眼角膜捐赠(协议),已经取了眼角膜。”魏明伦的儿子魏来说,将有用的器官捐赠出去,是父亲的遗愿。
魏完表示,此举是尊重并满足父亲的遗愿。“我父亲有个朋友,在去世以后有过类似的捐献活动,他深受触动,觉得很有意义。所以在父亲去世后,我们商量了一下,决定满足他的遗愿,也希望能为更多人带来光明。”
魏来表示,父亲魏明伦一直到发病前都在工作。在病床上曾多次告诉他,他想要创作一部戏,“就叫《麻将》。现在是手稿,但没有完成。敬业。这也是(他)一辈子热爱的事物。”
“发病前都还在给我们发消息,说自己的书稿的事情。”魏来说,希望“把《魏明伦散文》稿子带来”。在魏明伦的家中,有本他完成的戏剧《白莲箫声》。魏来说,父亲原本计划之后再和导演进行调整,但目前已经来不及了。妻子丁本秀表示,魏明伦曾对她说,“想要做跟之前别人创作的不一样的(戏剧剧目)。”
“以身作则地展示了何为‘戏剧的责任’”
魏明伦文采甚高,善辞赋,撰写楹联常有“绝对”,业界多称之为“鬼才”“怪才”。而在李龙吟眼中,这位与父亲李默然交谊甚好的前辈,以身作则地展示了何为“戏剧的责任”。
“戏剧可以引领人们认识社会、明辨善恶、自我反省,这些都是戏剧的重要责任,而不是所谓的讨好、卖钱、出名。魏明伦老师在戏剧当中揭示的人生道理、对世界的看法,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李龙吟告诉南都记者,直到近年,魏明伦仍很关心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的工作,他的为人和成就,不单令后辈仰望,也让编剧的工作更受重视,提升了剧作家的地位。“我们要向魏明伦老师致敬。”
创作荒诞川剧《潘金莲》轰动剧坛
魏明伦1941年出生,四川内江人。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原会长、四川省文联原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魏明伦童年失学,演戏谋生,艺名九龄童,业余自修文学。16岁开始发表诗文,1978年后在戏剧和文学界脱颖而出,著有剧作《易胆大》《四姑娘》《巴山秀才》《潘金莲》《夕照祁山》等,杂文《毛病吟》《雌雄论》等,骈体辞赋《盖世金牛赋》《会堂赋》等。因学历极低(小学肆业)而获得多方面文学成就,被海内外共称为“巴蜀鬼才”。
他性格豪爽,敢怒敢言,通身有江湖侠气。写戏剧,针对当代川剧剧本文学性的普遍弱化,痛批“如斯戏文,有戏无文”;写杂文,“以国家兴亡为胸中雷电,以苍生疾苦为笔底波涛”,直言时弊、铁骨铮铮。冯骥才赞他“三寸椽笔,五短巨人”;在余秋雨笔下,他“不高的身材,壮实的体魄,皱着眉头一想,又继之以微微一笑,嗓音响亮中又夹杂着一点沙哑,一副四川斗士的形象。”
1981年,全国优秀剧本奖开出“双黄蛋”,魏明伦的两部川剧作品《易胆大》与《潘金莲》双双获奖。1983年,魏明伦《巴山秀才》再次摘得全国优秀剧本奖,连中“三元”,十足罕见。
在魏明伦的早期剧作中,荒诞川剧《潘金莲》是争议最大的一部。在该剧中,魏明伦不仅大胆为“潘金莲式女性”鸣冤翻案,还让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文学角色共同登台,施耐庵、贾宝玉、武则天、红娘、安娜·卡列尼娜……走马灯似的上场,光怪陆离地演绎了一出女性命运的悲歌。
1985年,搬上舞台的《潘金莲》因离经叛道而震惊剧坛,全国轰动。争议之声铺天盖地而来。作家姚雪垠批评《潘金莲》是“既无艺术性又无思想性的十八扯,河南话叫做‘胡闹台’”;陈忠实却欣赏魏明伦的勇气和基金,怒赞“剧坛大家独一声,敢为金莲重塑身”。
当时,面对戏剧日益衰微的事实,整个川剧界都在寻找革新的方向。《潘金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次天才的突破常规的大胆尝试。余秋雨后来撰文指出,一切真正的创造者都是不愿意浇铸样板的,“《潘金莲》的调皮劲头本身,就是对标准化、样板化的叛逆”。
果然,魏明伦依靠风格独特的创作声誉日隆。1987年新华社《半月谈》公布魏明伦为中国当代九大剧作家之一;1988年他被天津《艺术家》评选为中国艺术界十大神秘人物之一;1993年在武汉举行的中国现代戏曲研究会上,被湖北省艺术研究院等学术机构联合推选为新时期中国戏曲界四大怪杰之一。
曾谈自己的“三独精神”:独立思考独家发现独特表达
魏明伦一手写戏文,一手写杂文,两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1997年,魏明伦的杂文集《巴山鬼话》出版,篇篇尖锐泼辣,显示出对时事、对社会、对思想的独立见解。自20世纪90年代首版以来,《巴山鬼话》几次再版,是魏明伦最知名的杂文作品。
作家柏杨曾赞道:“《潘金莲》是用杂文手法写的戏剧!《巴山鬼话》是用戏剧手法写的杂文!”
魏明伦曾谈起自己的“三独精神”:“独立思考、独家发现、独特表达,以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和文化活动来回馈社会。”而在《我的两个职业》一文中,他写下了著名的“以国家兴亡为胸中雷电,以苍生疾苦为笔底波涛“,以此作为一生为人为文的准则。
20世纪90年代起,魏明伦还开始涉猎辞赋碑文,试图进行文体革新,把古代骈文变革为现代骈文。他的骈体辞赋文辞华美,却引入时尚语汇,且有意不押韵脚,同时使用讽喻手法,充满警世和沉思。
据悉,2013年至今,成都市、内江市、自贡市先后建成魏明伦文学馆、魏明伦碑文馆、魏明伦戏剧馆。
整合:陈欣
采写:南都记者黄茜侯婧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