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细了就是创造力,做强了就是凝聚力,这是会川镇在谋求发展中凝聚的“思想共识”。也正是这种共识,会川镇党政一班人把抓党建当作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基本功,把管好村级党组织“一把手”作为从严治党的关键。2005年,我有幸被当地群众推选成为西关村党支部书记,至此我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公仆信念深深根植在心。

多管齐下,实现经济跨越发展

要想富,离不开党支部。自2005年当选为西关村党支部书记以来。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我一刻不敢怠慢。我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倾听民声、民意后,先后为西关村硬化巷道21条;完成村级主干道4条,并配套完善上下水管网、路灯、绿化带;建成标准化中药材市场1处,投资近700万元;2007年开工建设的金滩中药材加工园区占地120亩,通过招商引资入驻私营中药材饮片加工企业51家,固定资产总投资达2000万元,园区年加工中药材2000吨,年实现销售收入3600多万元,年创利润650万元,为社会提供临时性就业岗位800多个。建成了占地29.38亩的西关村联户养殖小区,西关村创建了全市第一个金融部门“信用村”;建立全市第一个村级工会,第一个村级联合党委;多次受到省、市、县党委政府表扬。在为村上承诺的十件实事上,按照计划已经逐年开展,已完成村内道路硬化工程,路灯安装工程,已实施红白事补助发放,西关村3-16岁在校学生补助金发放、实现西关村“信用村”金字招牌的命名,通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2012开始为西关村村民缴纳农村居民养老保险金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金,使西关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2012年,成立全省第一个村级联合党委,我当选为西关村联合党委书记。上任后与西关村联合党委所属4村两委班子成员密切配合,近年来,建成了西关村联合党委公共服务中心和4个村级服务站、西关保健服务中心、西关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规划建设西关老年人活动中心和社会事务服务中心,解决了327名学生跨区域就读难题,逐步搭建了跨区域、全方位、零距离为民服务的工作平台。组织实施民生“十大”实事,先后为38名中药材加工运销大户党员确定双联帮扶对象190多对,硬化和改造村社道路39.9公里,安装巷道路灯200盏,争取发放小额贷款3300万元,筹资20万元建立了党员创业发展基金,为群众缴纳养老保险和发放在校学生补助等50余万元,表彰奖励“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等167名。建成西关电子商务体验中心,支持和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引导群众转变发展方式。在小城镇建设中,把梁家坡村、东关村、新城村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实行区域内城镇建设综合开发、滚动发展,启动实施了文化广场建设、东关村至新城村道路拓宽改选工程、投资2.78亿元的城镇建设项目11个。坚持“平等互得、共建共享”的原则共同破解,合力完成了金广路等重点项目征地拆迁用地500多亩,储备建设项目10个。并通过招商引资开工建设了建材市场、梁家坡综合市场。成立了以渭源县自胜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渭源县顺祥物业管理公司,不断提高辖区的服务能力、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多措并举,逐步搞活村级经济

我始终认为作为西关村联合党委书记,不像以前那样干出点名堂来,不为群众带来更多的实惠,让群众尽快富起来,不仅对不起党委的任命,更对不起父老乡亲对自己的信任。于是,我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集思广益,谋划致富良策,分析村情实际,结合当前的市场形势,决定充分发挥西关村产业发展快、经济实力强的优势,统一制定4个村的发展规划,重新调整产业布局,形成了以西关村商贸物流、东关村中药材加工、新城村马铃薯种薯繁育、梁家坡村特色养殖为主的“一村一品”发展布局和“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一条龙发展格局,通过党建资源的整合促进发展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了强村带动、共同发展的态势。先后建成马铃薯原原种温室2.3万平方米,引导种植马铃薯种薯0.8万亩,发展中药材0.45万亩,建设养殖小区4个,发展南山放养虫草鸡、肉牛等养殖大户18户。同时,整合资金1.2亿元建成西关金滩园区和会川工业园区,引进中药材加工企业5家,发展饮片加工户和加工作坊106户,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家。

心系群众,帮扶群众脱贫致富

自精准扶贫行动开展以来,我先后帮扶群众10多户,西关村十二社群众杨成祥以前生活困难,孤身一人,是西关村有名的懒汉,我了解到情况后,主动与他联系,安排他到西关招待所务工,自从到西关招待所务工后人变得勤快了,也精神多了,在我的介绍下还与本村十社群众杨海红喜结连理,彻底结束了单身懒汉的生活。从当初的打杂工作,到现在成为中药材信息中介人,杨成祥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6年开始,他还陆续帮助西关村群众朱维宏、夏录安、牛红卫等人,为他们协调衔接贷款,使他们能够抓住当时的机遇,扩大中药材加工、经营规模,如今他们都已成为西关村响当当的老板,身家早已过百万。西关村十二社群众王月祥的孩子2011年7月份突发疾病,在渭源县第二人民医院就诊后转至兰州大学第二人民医院,因医疗费用较高,加上王月祥家庭情况困难,无法负担这些高昂的费用,走投无路之下给我打了个电话说明了情况,我接到电话后立即给其打去了五万元现金,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使孩子在最佳治疗时间得到了最有效的救治。除此之外,每年都要慰问村上贫困户,发给面粉、大米等生活物资,对家庭特别困难的还发放慰问金,至今已累计发放慰问金16000多元,发放面粉80袋、大米80袋。

依托实体,深入推进扶贫工作

精准扶贫不是一蹴而就,走形式的事,要精准施策、对症下药。这几年在我的带领下由西关村集体控股,村社干部入股的渭源县鑫磊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09年8月成立,公司近年来扩大了规模,已投资6000多万元在会川镇工业园区建设占地面积77亩的中药材饮片加工厂,建成包括GMP生产车间、钢结构仓库、研发办公楼、宿舍等在内的标准化、现代化厂房。经过5年的探索发展,公司已总结出一套成功的管理经验,建立健全了公司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已发展成拥有员工150人,为了打造“全县龙头企业”和会川镇示范企业,建成拥有年加工生产能力10000吨中药材饮片工厂一个,建成项目和计划建设项目包括生产车间、原料包装、原材料库、成品库、分装车间、办公楼、宿舍楼、晒场、实验室以及生产设备等。目前,该项目工程建设已全部竣工。投产后公司年销售额达到8050万元,年利润达到2400万元,解决近百个贫困户就业岗位,将极大地拉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了拓宽群众致富路子,我积极争取金融资金支持,为村办企业鑫磊药业有限公司争取精准扶贫专项贷款,采取企业带动农户的模式,每年为精准扶贫户发放3750元分红,并扶持他们进行中药材收购和加工,公司将会带动722户贫困户逐步实现脱贫致富。公司还积极吸纳未就业的大学生、贫困户剩余劳动力到公司务工,目前已经解决精准扶贫就业岗位150个,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聘请专家进驻村上、公司开展种植技术、中药材加工技术及劳务技能等实用技术培训,使200多贫困人口掌握了一至二项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通过技术扶贫、劳务扶贫,使贫困人口的素质得到普遍提高、技术能力普遍增强、经济效益普遍增加,为贫困农民外出务工和在家发展产业创造条件。另外公司还投资60多万元建成了会川镇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将全镇56家网店和16家物流网点全部纳入管理范围,该中心不仅解决网商技术上存在的问题,还组织协调物流配送等服务,通过服务中心使鑫磊等180多个企业、小微加工厂、合作社的销量不断增加,推动其它村电商也不断增加,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公司经过不断探索发展,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营模式,即:“公司+协会+农户”的生产体系,通过鑫磊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把技术、产品、品种输送到农户家中,农户在公司的带动、帮扶下进行生产,并把产品按合同销售给公司,从而解决了销售难题,通过三者的有机结合,公司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一条龙式服务,从而更好地解决了大市场与小生产的联系问题,拓展地方财源,增加农民收入。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措施,西关村逐步走出困境,踏上小康之路。全村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持续高位运行,多项经济指标增幅处于全市、全省前列,经济社会呈现出增速加快、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发展态势。

“抓党建促经济,抓经济促发展”是各级党组织工作的灵魂,抓基层党建是确保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的前提和基础。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时下,在全国上下开展的“两学一做”活动中,会川镇西关村联合党委253名党员在我的带领下,按照“有位置优势、有辐射效应、有带动作用”的要求,提出了“五不变五统一”的管理模式(即:行政区域不变、村民自治主体不变、财务管理体制不变、村级目标考核奖惩不变、村干部职数配置不变,发展统一规划、产业统一布局、干部统一使用、福利统一发放、村镇统一建设),着力实现了通过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来助推经济社会率先发展的新路子,联合党委坚持分村自治的同时,实行村干部集体办公和专项议事组联合议事机制,实现了区域统筹推进和村民自主管理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深化党员和党组织教育管理,推行党员“先锋指数”和党组织“先进指数”评价体系,定期开展党员和党组织互评,按照党员“五个带头”和党组织“五个好”10个方面的20项内容对党员和党支部进行量化考核。用“接地气”的学习教育方式,促党员的党性修养与素质提升,在基层各项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现在虽然工作很忙,但繁忙工作让我更加踏实,接下来的每一步如何走这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无论怎样,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群众过上好日子!